“世界帕金森日”——细数那些因干细胞技术获益的帕金森患者
文章来源:卡森细胞 发布时间:2022-04-11
帕金森病又称特发性帕金森病(idiopathic Parkinson’s disease,PD),简称Parkinson病,也称为震颤麻痹(paralysis agitans,shaking palsy),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,它是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。
全球约有700万至1000万人受帕金森的影响,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00/10万,随年龄增高,男性稍多于女性
发病机制
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,一般临床推断与下列因素有关。
年龄老化: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,40岁前发病少见,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。
环境因素:长期接触杀虫剂、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、电脑辐射等等;
遗传因素:种约10%的患者有家族史,呈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
隐性遗传;
氧化应激:例如严重的外伤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。
传统治疗
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。
最广泛试用的药物就是左旋多巴,早期多巴胺能药物能够很好地控制PD症状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由于非生理性DA浓度(多巴胺)的波动以及多巴胺能药物出现的脱靶效应,使得此类药物逐渐失去疗效,而且常会引起异动症、关节僵硬等副作用,同时具有成瘾性,大多数患者必须终生服用。
目前传统治疗方式很难取得理想效果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细胞生物学的进步,1979年初步从动物实验中正式干细胞可针对帕金森展现出治疗效果,经过近几十年的基础科研进步,干细胞在针对帕金森的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前景。
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机制
干细胞(StemCells)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,在合适的条件下或给予适当的刺激,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为任何一种成体组织细胞,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,这种能力为成功治疗帕金森病在内的神经变性疾病提供了可能。目前干细胞治疗帕金森机制主要分三种:
1、向病变组织渗透融合,转变成为多巴胺能神经元,替代受损细胞,重建神经环路,进而达到修复神经功能的目的;
2、分泌各类营养因子,起到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及营养作用;
3、创造适合的局部微环境,推动内源性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我修复过程。
临床机制
针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站(clinicaltrials.gov)上登记注册的共145项有关帕金森病药物临床试验作了一项统计分析,有57项(39%)临床试验是疾病长期改善治疗,其余88项(61%)是对症治疗,其中51项(35%)处于1期临床,66项(46%)处于2期临床,28项(19%)处于3期临床。
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床试验注册库clinicaltrials.gov网站上注册的有关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有25项,其中涉及的干细胞种类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,间充质干细胞,神经干细胞,胚胎干细胞等。
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解放军第303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8例帕金森病患者,于第2周期进行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。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,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对患者疾病状态进行评价。结果显示:所有患者的静止性震颤、运动迟缓、肌强直、姿势步态障碍均不同程度缓解。
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来自兰州总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19例患者,其中男8例,女11例,中位年龄64岁,所有患者均经过神经内科专科确诊为PD,患病时间平均为4.5 年,多数患者经过传统药物治疗或继续药物治疗,症状持续加重。鞘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,共4次为1疗程,间隔3个月可进行再次治疗。
治疗后多数患者的部分症状得到改善,尤其以肌张力增高引起的异常症状改善明显,敏感的患者治疗后即有肌肉僵硬减轻,姿势、步态、震颤、面容改善较明显。
不良反应:5例出现轻微头痛,占26%,休息或少量服用止痛药物好转,7例短暂发热,不超过38.5℃,持续时间不超过1天,无其他不良反应。
2012年7月,《Transl Res》杂志上的前瞻性、无对照的单剂量试验,对7例22至62岁的帕金森患者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自体间充质干细胞。术后10-36个月的随访观察发现,其中3名患者的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评分持续改善,面部表情、步态等症状也出现了改善。2名患者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明显减少了帕金森药物的剂量。
2013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内六科发表一项成果,9例患者均接受干细胞治疗,采取4次蛛网膜下腔注射干细胞注射干细胞。治疗前、治疗后28天及6月按综合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对次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。结果治疗后第28天患者的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。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仅1例出现低热症状后自行好转,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、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。结果显示,干细胞治疗疗效明显河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,能提高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。
2014年10月,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纳入帕金森病患者15例,男8例,女7例,年龄52-76岁,帕金森病分级3—5级。自第2周起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。
结果与结论: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。与移植前相比,移植后1个月患者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tE(P<0.05),主要集中在对震颤、强直的改善,而运动迟缓、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。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显著,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。
2016年10月,中国医科大学四平医院内分泌科发表一项成果,该团队取胎儿脐带组织体外培养扩增并进行鉴定,将3—6 mL含有细胞5×10~1×10 的细胞悬液,通过颈动脉移植途径植入10例帕金森病患者体内。每周1次,移植3次后,对患者进行移植前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和改良评分,并评估移植后不良反应。经颈动脉移植后,患者移植前后UPDR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(P<0.01),Webster评分有效改善患者行走姿势、震颤程度,自主运动及坐、起运动能力得到提高。结论患者移植HUMSCs后能够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发病进程,有效改善受损的脑组织功能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
展 望
帕金森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,传统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,无法根治帕金森病。干细胞来源广泛,取材方便,低免疫原性等优势,为帕金森治疗提供新思路。随着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深入研究,并且不断取得有效进展,有望让帕金森患者早日远离颤抖!